
封面新闻记者 王祥龙 图据北川县委宣传部排名第一的配资公司
岷山南段山下,北川羌族自治县小坝镇的千亩木香迎来了收获期,药香沁人心脾。眼前的绿水青山,不仅是羌乡儿女赖以生存的家园,更是一座蕴藏着巨大财富的“绿色银行”。
近年来,北川羌族自治县深入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。作为四川省第二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县,北川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,通过多元路径探索,走出一条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的新路子。
依托66.1%的森林覆盖率和独特的羌文化底蕴,北川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向共赢,2024年带动全县三分之一农户增收,休闲农业旅游年接待量突破232万人次,成为少数民族山区生态价值转化的标杆。

北川县城
夯实生态根基
循环种养与科技赋能
北川立足立体地形优势,构建多层次生态循环种养体系,筑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基础。在永昌镇、永安镇推广“猪—沼—果(菜)”循环模式,通过沼气池实现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,沼液沼渣还田培育优质果蔬。宏源家庭农场的“粪肥还田—有机种植—肉牛养殖”产业链使枇杷品质显著提升;永昌镇6000余亩稻渔现代农业园区推行“稻+鱼+虾”综合种养,实现化肥农药减量增效,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100%;片口自然保护区周边发展林下养殖,禹里镇湔江村生态跑山黑猪以山间野食为料,粪便滋养林地形成良性循环。
科技创新为产业升级注入动能。北川与四川农业大学深化产学研合作,在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、绿色防控等技术上取得突破,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%。同时推广智能饲喂、环境监测设备,搭建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,消费者扫码即可获取“从田间到餐桌”全链条信息,大幅提升产品市场公信力。
品牌引领价值
“羌食荟”拓宽市场版图
作为北川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核心名片,“羌食荟”区域公用品牌整合苔子茶、老腊肉、花魔芋等特色产品,融入羌绣、羌笛等文化元素,形成“统一标准、统一包装、统一营销”的品牌体系。目前全县已培育“三品一标”认证农产品52个,其中北川老腊肉通过“政府搭台、企业领跑、农户参与”机制实现年产值5亿元,带动3000余户年均增收超万元;苔子茶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,正冲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证。
线上线下融合拓宽市场渠道。2025年初举办的“绵品进机关・新春年货节”活动中,“羌食荟”生态产品仅两天销售额就达10万元,后续意向订单持续增长。通过进驻京东、淘宝及832平台,布局179个冷库构建县乡村三级冷链网络,组织企业参与“绵品出川”等展销活动14次,2024年实现线上线下销售额700余万元,签订意向订单1.1亿元。
创新转化路径
碳汇开发与生态补偿
北川创新推出“造林+抚育”双轮驱动碳汇开发模式,启动3万亩林业碳汇项目,优选楠木、香樟等乡土树种,通过科学造林与精细化抚育提升林分质量,每亩林区年固碳量增加0.3吨。目前已组建百余人技术专班,建立覆盖200余个村组的碳汇资源数据库,首批碳汇自愿减排量(SCER)预计年内进入交易市场,全周期可创造超亿元经济价值。

生态北川
碳汇产业带动民生改善,林下中药材种植、生态旅游等配套产业同步发展,预计带动周边2万余农户年均增收5000元,实现“叶子变票子、青山变金山”的生态价值转化。同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,激发社会各界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,构建“保护—增值—受益”的良性循环。
精准核算导航
VEP体系指引差异化发展
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课题研究成果专家评审验收会上,北川发布了《北川羌族自治县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(VEP)评估技术规范》《北川民族地区生态价值转化操作指南》两项地方标准,建立了覆盖全县的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和资源数据库。
通过对陈家坝、桂溪、曲山三个典型乡镇的精准核算,北川首次量化了各乡镇的生态价值结构:陈家坝镇调节服务价值占比超八成,成为“生态功能保障区”;桂溪镇文化服务价值占比近四成,文旅融合发展优势突出;曲山镇则展现出“红色文化、绿色生态与金色地质资源”三色资源融合的巨大潜力。
“这好比为每个乡镇的发展路径安装了一套精准的‘导航系统’。”北川羌族自治县发改局局长邓平表示,“VEP核算让我们清楚地知道,哪里该重点保护以获取生态补偿,哪里该大力发展文旅实现价值变现,从而实现‘一镇一策’的精准施策。”
农旅文融合
民族特色彰显转化活力
北川深挖“生态+文化”双重优势,推动生态循环农业与康养、旅游产业深度融合。曲山镇石椅村依托枇杷现代农业产业园,举办枇杷节、羌族美食文化节等活动,将生态采摘与羌族歌舞、民俗手工艺体验相结合,带动民宿、餐饮等服务业蓬勃发展;马槽乡构建“白酒生产+酒糟养殖+粪污还田+果蔬加工”完整产业链,实现产业综合效益最大化。
据统计,北川通过“互联网+‘羌食荟’+农旅康养”模式,已形成多点支撑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体系。2024年,全县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562万人次,同比增长24%,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.2亿元。石椅村通过“枇杷产业园+农旅融合”模式,村民人均收入达8万余元,高于全省平均水平。

专家评审会
展望未来
打造民族地区绿色发展样板
谈到未来发展,北川羌族自治县相关负责人表示,下一步将持续深化生态循环技术创新,拓展碳汇交易、数字农业等新路径,推动“羌食荟”品牌向高端生态产品公用品牌升级。
具体规划包括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,扩大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,将“羌食荟”公用品牌转化为数字交易平台;强化资金与政策支持,设立生态产业基金,投向林下经济、生态旅游等乡村振兴领域;深化生态与产业融合,推动低空经济与生态旅游深度结合,将羌绣等非遗与生态产品开发结合,打造更多高附加值生态文创产品。
“北川发布的不仅是一组研究成果,更是一套完整的方法论和操作体系,”专家在评审会点评中指出,“这套体系解决了民族地区生态产品‘难度量、难抵押、难交易、难变现’的共性难题,为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地区提供了标准化范本。”
随着这套技术体系的推广应用排名第一的配资公司,北川的“绿水青山”精准定价实践将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,也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提供了宝贵的“北川经验”。
盛达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